秋分将至!愿你的身边每一分都是温暖~

凌晨的猫 凌晨的猫 2021.9.20 09:55 浏览(2063) 评论 (0)

  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”,不知不觉中,秋季就已经过去一半了,早晚温差开始出现明显变化,大家外出时要多注意添加衣物。俗语讲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秋季过半了冬季还会远吗?眼下便是秋分时节,这个节气一过,天气就真的要冷了。

 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每年公历9月22-24日,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秋分日。

  在这一天,太阳到达黄经180°,也就是大家熟知的“秋分点”。此时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都将迎来昼夜等长的气候现象。在“春祭日,秋祭月”的习俗中,秋分便是“祭月”的时节,故此古人又将其称作“祭月节”。

  当然,随着朝代更迭与时代变迁,秋夕祭月演变成为了中秋节。所以在现在社会中每当中秋节来临之时,人们便有赏月的重要习俗。

  按照古人的说法,秋分节气有“三候”,并且还有“四分”的说法。那么“三候、四分”分别是指什么呢?

  这就要求大家熟知历法,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奥秘,实际上“三候、四分”,皆以秋分为核心。

  第一、什么是“三候”?

  据古籍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八月中……解见春分”。另有《春秋繁露·阴阳出入上下篇》的说法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”。

  简而言之,就是说昼夜、寒暑,都以秋分日为分界点,分成两个平均的等份。

  古人将秋分分为“三候”,指的是“一候雷始收声;二候蛰虫坯户;三候水始涸”。

  古人认为,“雷”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,所以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,所以便不再打雷了。秋分“三候”,古人也有比较详实的解答。

  “一候雷始收声”,鲍氏曰:“雷,二月阳中发声,八月阴中收声,入地则万物随入也”,很显然,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者,同时也是“秋寒”的开始。

  如果再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得知,“雷”还是万物开始衰败的征兆,当雷声不再响之时,天气也逐渐寒冷起来。“二候蛰虫坯户”,《礼记》注曰:“坯,益其蛰穴之户,使通明处稍小,至寒甚,乃墐塞之也。”。

  由于气温下降,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洞穴中,不再外出觅食。它们还会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,这样就可以预防寒气入侵。“三候水始涸”,《礼记》注曰:“水本气之所为”,春夏气至,故长,秋冬气返,故涸也。”。

  意思是秋分节气到来之后,降雨量会不断减少,由于天气干燥亦或是晴天将多,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也会变少。蓄水量较少的沼泽及水洼,很可能变得干涸。

  第二、秋分之“四分”

 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,秋分日当天,便是将秋天一分为二的关键时间。据农村老人讲,秋分有“四分”之别,具体是指分秋季、分昼夜、分南北半球、分太阳直射点。

  所谓“分秋季”指的是秋分日到来时,会将秋季的90天一分为二,也就是说秋分日之前有45天,之后也同样剩下45天;而“分昼夜”则是说将昼夜等分,说白了就是昼夜均分;“分南北半球”非常好理解,秋分之时,南北半球黑夜与白昼各一半。

  “分太阳直射点”则是说,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°,几乎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各地昼夜等长。秋分时节到来之后希望大家,能够顺应节气的变化,在生活中应该遵循规则,最好能做到不骄不躁,并且让心情处于平静之中,这样才能缓解秋肃杀之气。

  古代文人曾不惜笔墨,去描绘秋天到来之后的萧杀之气。杜牧在其名作《秋夕》中,就曾绘声绘色的,描绘出了深处秋色中的萧瑟之感:“银烛秋光冷画屏,轻罗小扇扑流萤。天阶夜色凉如水,卧看牵牛织女星。”。

  诗人赵翼在《野步》中写道:“峭寒催换木棉裘,倚杖郊原作近游。最是秋风管闲事,红他枫叶白人头。”。

 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秋季天气转凉之后的生活场景,同时也表达了秋风阵阵吹过时,万物的自然变化和萧瑟之情。

  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,很显然已经到了一年中的后半段。作为平分秋季、昼夜的重要节气,秋分日到来之后气温就会快速下降。

  并且这时农作物,也快到了收获的重要时节。所以不仅要多注意添加衣物,最重要的是要搞好秋收工作。

本文链接 https://www.mangoxo.com/blog/45QwBjx1 版权所有,转载请保留地址链接,感谢!

凌晨的猫 关注
只愿未来可期,一切如约而至
  • 408 动态
  • 0 相册
  • 11 粉丝
  • 77 获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