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目标竟然能长寿!助人为乐竟然能起到医疗作用!

阿部 阿部 2020.2.18 11:20 浏览(910) 评论 (0)

  要想一个人长寿,我们都知道不只是单单某一方面能够达到的,和平常的合理膳食、心理等等息息相关,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:人要活百岁,合理膳食占25%,其它占25%,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%!为何心理平衡占据如此大的比例?心与我们的身体又有怎样的联系呢?

  医学生的很多疾病其实都和“心有”关,《黄帝内经》中说道:“百病生于气也。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结,惊则气乱,劳则气耗……”所以医病先医“心”。这是因为,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这三点一线形成了人体的应激反应中心。碰到危机时,它们会分泌“去甲肾上腺素”、“肾上腺素”等压力激素。在激素的作用下,身体中的各种“资源”被重新调配,减少消化、免疫方面的供给,将重心放到心脏的供血和肌肉的运动中去,以让我们迅速应对危机。

 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、发怒、紧张、贪婪等,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,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,心血管系统也会由于长期过劳而变得格外脆弱。

  心理学发现:一个人在大发雷霆时,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,足以让小鼠致死。因此“压力激素”,又称“毒性激素”。

  如果人是快乐的,大脑就会分泌“多巴胺”等“益性激素”。益性激素让人心绪放松,产生快感,这种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状态,可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、平衡,促进健康。

 

有目标是否能够长寿?

  先来看一个案例:上海交大原校长范绪箕教授在度过了他的百岁生日之后,他仍每天坚持做实验、写论文、指导博士研究生。

  新的研究表明,“目标感很强”,对健康有益,因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,这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,进而决定其生理状况。

  英国科学家在40~90岁的人群里做了一个7年的追踪调查:结果发现,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,比有明确生活目标的,病死或自杀的人数,足足高了1倍;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,也多了一倍。

  再则,医学早就发现,人退休后,因人生目标突然消失,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状况均会急剧下降。

为何会如此呢?

  因为如果你没有目标,死亡便成了唯一的“目标”,那么隐藏在你潜意识里的自毁机制就会悄然启动,让你的身体每况愈下。

如果有目标呢?

  首先,有目标就会有积极的心态,努力去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,就会勤于用脑。

  科学家发现,勤于思考的人的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,从而保养了脑细胞,使大脑不过早衰老。

  科学家还发现,脑子活动时总是把较多的葡萄糖送到脑中最需要的地方。在安静时,老年人和青年人相比,脑内葡萄糖利用率较低,但用起脑来,脑最活跃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并不低于青年人。所以,用脑可促进脑的新陈代谢,延缓衰老。

  再则,“目标”可以激发生命活力,战胜疾病。

  墨西哥一位老人患了癌症,来日无多。但当他的儿子儿媳出车祸去世之后,他的病突然好了,因为老人有了新的生活动机、新的目标——他得抚养无依无靠的孙子。

  还有,目标实现了,会让人非常快乐。

  诺贝尔奖得主们之所以长寿,有个原因就是,功成名就、获得社会认可,带来了身心的巨大愉悦。

  但是,目标的确定有以下几个要注意的地方:

1:“目标”一定要切实可行,否则会起副作用。

2:目标不一定要大,学习唱歌、组织旅游等都可以是目标。

 

 “助人为乐”是否有治疗作用?

  先来看看几个案例: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短暂地享受财富积累带来的快乐后,身体每况愈下。深刻反省后,他决定把财富和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,并想方设法救助生活中遭遇困难的人。这让他心情格外轻松,同时,他不佳的健康状况也日渐好转了。

  研究人员发现,给予别人“物质上”的帮助,能使致死率降低42%;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,能使致死率降低30%。

为何会如此呢?

  美国有位医学研究员想了解此问题,他做了个研究:将106名未满20岁的学生分为两组:一组为义工组;另一组为义工后备组。

  10个星期后,义工组的学生相比后备组,他们的炎症症状、胆固醇水平和体重指数都显著地降低了。

助人为何会产生医疗作用呢?

  因为,与人为善,常做好事,心中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,进而降低“压力激素”水平、促进“有益激素”的分泌。

  精神病流行病学专家甚至说: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,是预防和治疗忧郁症的良方。

  关注芒果悠闲社区网,分享更多精彩生活内容!

本文链接 https://www.mangoxo.com/blog/KoleR8xL 版权所有,转载请保留地址链接,感谢!

阿部 关注
甘于平凡却不甘于腐烂!
  • 484 动态
  • 20 相册
  • 4 粉丝
  • 31 获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