脉轮全书 阅读摘句 2021-3-23

人生如梦 人生如梦 2021.3.23 16:01 浏览(906) 评论 (0)

第六脉轮:光 

第275页 光

根据观察的方式,光子会呈现出像波或粒子一样的状态。因为光像波一样,所以我们讨论过的关于声波的一些原则,也同样适用于光,例如波形可以趋于一致。不同频率的振动带给我们不同的颜色,正如不同频率的声音带来不同的音阶。光也像粒子,我们可以把它想成是独立的小包或光子,里面包含了看得见的资讯。

光是电磁能量。尽管光子没有质量,但是光撞击金属却会产生电流,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知的「光电效应」,因为光子在撞击金属时取代了金属中的电子,于是产生了电流。光电效应有趣的是,频率较低的光如红光,不管亮度如何,都没有足够的能量产生电流;反观频率较高的光如蓝光或紫光,它们产生的电流则会因光的强度而异。

这意谓着,在几乎非物质的光世界里,量远远不及质重要,而质则取决于频率,也就是我们体验到的颜色。因此,任何针对光的研究,必定得来一趟颜色之旅。
 

第280页 全像理论

在因陀罗天庭里,据说有珠宝排列成网,凝视其中的一颗,其他的珠宝皆映照其中。同样的,世界上每样物体不光是自己本身,也涵盖了其他所有物体,事实上,一即所有。

——印度教经典

如同当时许多人一样,他以为记忆是储存在大脑各个神经细胞里,因此预期摘除某些大脑组织,就会抹消掉特定记忆。

事实正好相反。他们反而发现,记忆似乎是无所不在的储存于整个大脑里,非常类似底片储存了全像的资讯。当组织摘除后,记忆会变得模糊,但是不会消失。这解释了为什么在严重脑伤后,记忆仍然保留下来,为什么特定的连结或「参照光」往往会触发记忆。

当我们注视物体时,光就被转换成大脑中的神经频率模式。大约有一百三十亿个神经元充满着大脑,这些神经元之间的结数以兆计。过去科学家检视神经元本身的重要性,现在他们看重的则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。尽管实际上细胞呈现出某种断断续续的反射动作,整体来看,神经末梢的联系仍然展现了波动的性质。以普利布莱姆自己的话来说:「如果你检视一整串相连的神经末梢,你会发现它们构成了波面。一道波从这边来,另一道波从那边来,然后互相作用,于是突然间你获得了想要的干涉模式!」

脉冲在大脑中行进时,波动能会创造出我们经验到的感官知觉和记忆,这些感官知觉以编码的波面频率储存在大脑里,经由适当的刺激就能活化,触发原始的波动形式。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认得出熟悉的面孔,尽管这张脸跟上次见到时看起来不大一样了,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提到玫瑰就会让你想到特定香味,以及为什么蛇会让人产生恐惧,即使当下没有面临特别的威胁。

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觉知,似乎是大脑内神经全像的重新建构,不只是视觉资讯而已,也包括语言、思想和所有感官知觉在内。引用普利布莱姆的话:「心不是坐落在哪个特定的地方。我们拥有的是全像一般的机制,形成了种种意象,而我们觉知到的这些意象是在这机制之外。」

这个模式暗示了在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,包含着通向所有资讯的管道,甚至可以接触到不同时间及次元的资讯,因此能够解释超乎记亿和知觉正常功能之外的许多事,例如遥视(千里眼)、灵视、神秘异象和预视(预知未来)能力。

很少有人能够反驳我们所认为的「外在」事物,的确影响了我们的觉知、思想和记忆,最后变成了「内在」事物,也很少有人能够争辩我们的内在有个结构,而这个结构能够将外在世界的能量包容进来。但这个内在结构是否会反过来影响外在世界?我们心智的全像结构是否能投射出去,在物质界成形?普利·布莱姆似乎是如此认定的,而且以最踏实的方式表达了出来:

「我们不只建构了对世界的觉知,同时也将这些觉知投射出去建构了世界。我们制造桌子、脚踏车和乐器,因为我们能够想出这些东西。」

 

第285页 看见

肉眼看东西是把反射的光聚焦在视网膜上,聚焦的工作由角膜来执行,角膜则接收到光线比较大片的模式,然后加以缩小,倒转在视网膜上。视网膜是由视杆细胞和视谁细胞所构成,这些细胞接收不同强度光线的刺激,当光线触到这些细胞时会发生化学反应,引发神经脉冲,而这些脉冲又以电脉冲形式沿着视神经交叉传导到大脑皮层,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光线进入大脑。

真正看见的并不是我们的眼睛而是心。眼睛只是聚焦透镜,将外在世界的资讯复写至内在世界。大脑并没有真正接收到光线的光子,而是经过编码的电脉冲,藉由心/脑将沿着视神经行进的电脉冲诠释成有意义的模式,因此这是学习来的能力。

我们也必须记住,我们觉知到的不是物质而是光。当我们注视周遭世界时,会认为自己看到了物体,其实真正看到的是这些物体反射的光。我们看见的并不是它们的实相,而是它们彼此之间的空间和它们周遭的空间,因此无法看到真实的状态。如果我们看见红色,那是因为这个物体吸收了红光以外的所有频率。我们靠着触摸确认物体的存在,但我们的手是游移在空无的空间里,同样并不能触摸到那个物体的内部,只能触摸到物体的边缘;那只是空无的空间有质感的边界。从这个观点来看,我们可以把物质视为某种形式的无人地带,除非我们变成非常薄的薄片才能进入。这片无人地带唯有在显微镜下,或是透过玻璃和水晶,才可能藉由光线来穿透。因此我们是透过空无的空间来体验我们的世界。

本文链接 https://www.mangoxo.com/blog/V5GwLY5z 版权所有,转载请保留地址链接,感谢!

人生如梦 关注
一切有为法, 如梦幻泡影, 如露亦如电。
  • 45 动态
  • 2 相册
  • 1 粉丝
  • 10 获赞